心理资源

我说我恨你,其实是在说害怕失去你
关注:2607 次  

 麻新宇 

 

在因关系出了问题而前来咨询的人当中,常有一个共性的反应。比如,双方陷在对当下字面言语的纠缠中。举例说明哈:

 

我对此的形容是:一方挖了个陷阱,另一方就往里跳,配合得挺好。这些情况更多的体现在带有较浓感情色彩的关系中---亲密关系或亲子关系。



  01  


越有感情色彩,越在意对方,越容易被表面的文字所障目,难以抽离。


字面上的仗是打不赢的,因为各有各的理,各说各的理,各自有很多投射在里面,可能你说的是去年的理,我说得是对父母的怨。当双方对此都缺乏觉察时,当下的争执就成了一笔糊涂账,越算越生气,越算越委屈。


这里边涉及到一个抽离的能力:从当下互动状态里跳出来,以第三方的角度来看待事情、看待互动。从内容里跳出来,看过程。看自己的,也看他人的。


内容就是字面本身,过程是双方的互动模式、言语背后的真实需求及情感等等。导致沟通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:我们说着A ,却在表达着B 的意思,而我们又不自知。



  02  


陷在“内容”里的沟通,隔了山,隔了水,看不到彼此的真面目,你有偏差,我也有偏差,两颗心,越差越远。

有时候是用情绪代替了情感----妻子对爱人热衷于极限运动的事情很生气,说:我恨死你了。或许妻子想表达的是:我在意你,害怕失去你。


有时候是用行动代替了情绪-----男友用不接电话的方式在表达压抑的愤怒,而不是直接用语言告知。


有时候用否定的形式来表达积极的期待---孩子说:你们不关心我。或许孩子真想说的是:我很难过,我需要你们的关注。



跳出来看,就是越过B,看看能不能看到A,能不能回到最本真的地方----越过情绪,看看对方究竟想表达的是什么;越过行为,看看它渴望着什么情感。同样,也去察觉自己的这些方面----我此刻的情绪是想表达什么情感;我为何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我的感受;我们之间是用什么方式在互动。


  03  


这就是日常所说的言外之意。但此言外之意非彼言外之意。这个言外之意不是指揣摩、猜忌,如职场上去分析领导的意图之类的行为。此言外,是指当下的字面言语背后,还隐藏着真正的情绪、需求和情感,需要被看到。

此努力,是以爱为基础的。知道彼此想做的是什么,在做的是什么,两者的差距有多远。清晰的了解彼此,可以增加自我力量感、对生命的把控感。


对互动模式的关注也是很重要的。一般常见的不良互动模式有:


  • 你追,我逃。追得越紧,逃得越远。

  • 你进攻,我忍受,持续到一定浓度,我就爆发,你就收敛。之后又开始循环。

  • 你不说,我也不说,客气到疏远。

  • 你攻击,我也攻击,用彼此攻击的方式来表现亲密。


哪种方式都不能简单得用对错来衡量,但双方都对此有“贡献”是确定的。了解自己亲近关系的模式,在此基础上增加更灵活且恰当的互动方式,可以提升幸福感,提升关系质量。


有句话说得好:一切都是为了爱。那些抱怨、委屈、指责的背后,是对爱的渴望,对关注的渴望,对连接的渴望。


寻找这份爱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