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朋友跟我抱怨:他很用心的挑了一款饼干,送给他的朋友,后来无意中发现他的朋友用这款饼干喂狗狗。我这朋友很生气,也夹带着伤心。我很想宽慰他几句,又觉得要说得太多。在此写上几笔,留下更多的思考和感悟,抚慰你我过去受过的和未来可能还会遭遇的同样的伤。
这样的事件,首先情感上是完全能够理解的,谁都希望自己的真心被珍惜,被捧在手里。其次,这种“被珍惜”是暗含着条件的---按照我期待的方式去做。我不仅给到你爱,还要限制你接受的方式。作为你,不仅仅接受我的爱,还要按照我的方式去使用。
最典型的是有些父母常对孩子说:我为你付出多少多少,所以你要怎样怎样。也常体现在亲密关系里,付出多的一方常对另一方说:我为你做了这么多,所以你应该怎样怎样。索要的一方的举动无法用对错来评判。因为这是人性,无关乎自私。
从人性的角度来看,所有的持续性的关系的性质都是交换(看起来好冷酷)-----夫妻,父母与孩子,朋友,无一例外。这种交换可能是物质上的,可能是情感层面的。付出与回报需要大抵平衡。短时间内的交换可以不平衡,但发展下去恐怕就没有发展了。
且不说成人关系,只说说母婴关系,在婴儿最初的几个月里看似父母的付出是没有回报的,假想一下,如果这种状态始终下去会怎样?会不会有厌倦、放弃、逃开的冲动?
所以,即使是母婴关系中的单方面付出里,父母也是获得回报的,比如说对孩子长大的憧憬,孩子日渐变化带给父母的喜悦与成就,在孩子身上可以投射父母的很多期待与未完成心愿,等等。这些都是回报。
因为是人之共性,所以谁都无法回避这种对交换的需求,也因此无法回避掉由此引发的受伤感与失落心。
我想多数人可能也都被爱胁迫过。所以才有对无条件接纳的渴望,我们渴望被无条件的爱----以一种真实的面貌被爱,被接受,被允许,而不是被限制、被约束。这是关系中必然存在的矛盾,有人性的必然,也有对突破局限的追求。双方矛盾地共存着。
人性无错,追求也无错。可是,我们还是想突破吧,突破人性的局限,由人性的层面去仰望佛性。这是人类发展的动力,不会因难而止。各种修行、觉察、悟道,不过是想更靠近佛性吧?
如何尝试突破这种局限呢?来,试试看。追随内心,认认真真的问自己:
-
你想对对方好吗?是真心的吗?
-
有讨好的意味吗?有不情愿的成分吗?
-
如果有,在付出的程度上可以调整吗?
-
期待对方的回报吗?
-
如果有,就回到最初的问题上,再问内心。
-
付出以后,自己感到快乐了吗?满足了吗?
最后一点最重要。人性是趋利的,唯有让自己获利的东西,才能让我们心甘情愿的去做。如果付出的结果是为了我们自己,付出的举动才是快乐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