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 学心理学的心理都有问题吧?”—— 这是一种心理学人常遇的外界误解。话说回来,在心理学史上,确实存在一些这样的“久病成良医”的大家,他们本来就因为一些自身的问题和情结。然后深入思考、钻研、自疗,最终也形成了自己的理念和疗法,从而让更多的人受益。不一样的童年,不一样的遭遇,最终也造就了不一样的成就。
森田
森田疗法的创始人是日本人,他爸是个老师,日本人教育孩子那叫一个严:5 岁就送去读小学,学校作业多,他爸又开小灶,每天回家学古文,背不完书别睡觉……终于搞出了学校恐惧症,一上学就哭, 然后就病不断,12 岁还尿床,16 岁心跳过速,高中神经衰弱,大学又得了脚气……一直坚持换着样生病玩。
森田正在读大学,神经衰弱加脚气,医嘱回家休养。但回家就没法考试了,就得补考,不靠谱的爹好几个月没邮学费了,都没钱买药了。怎么办?森田心一狠:横竖不是个死吗,药不吃了,病也不治了,考试。 结果,考得好,病也好了。创建了森田疗法,其精髓就是:顺其自然,为所当为。通俗点讲就是遇到事,已经这样了,爱咋咋地吧。
艾利斯
对,就是ABC 理论那个艾利斯,有个不靠谱的妈。不关心孩子,上学走的时候妈妈还在睡,放学回家没人影。小艾利斯身体也不好,肾脏发炎然后扁桃腺发炎, 然后再链球菌感染,5~7 岁间住了8 次院, 有一次还持续近一年,也没啥人管。到了青春期,身体好些了,不过心理又有了问题……
艾利斯19 岁的时候社交恐惧,表现就像《生活大爆炸》的印度男,见到女的没法说话。青春期的小伙子没法和靓女交流,你说得多苦闷。憋得实在没办法了, 他强迫自己一个月之内,在一个公园找100 个女性约会,必须的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99 个女孩拒绝了他,最后终于有一个女孩答应和他约会。而约会时这女孩放了他鸽子……不过还好啦,他的社交恐惧没了,见女孩子不害臊了。
艾利斯不仅不害羞了,还能说了,后来他创建的理性行为疗法就以说为主。说A( 事件) 不是C( 情绪后果)的直接原因,关键在B( 认知信念) 。女孩不理你( A) ,就一定痛苦吗( C) ? 不一定,如果你有理性认知( B) :“ 女孩又不是老虎”,“ 找个女孩说话又不会死”,“ 拒绝你是她不敢高攀”……
罗洛 · 梅
存在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洛 · 梅是个倒霉孩子,有个精神病姐姐,父母没病,但也没有什么文化。大学专业英国文学, 毕业后当了几年英语教师, 然后到神学院读了两年神学,做了两年牧师,然后得了肺结核———当时相当于绝症, 躺床上胡思乱想等死,后来竟好了,学了心理学写了本书:《焦虑的意义》。
1969 年,罗洛 · 梅离婚后写的这本《爱与意志》 面世,这是他最富原创性和建设性的著作, 该书有思想有体验,一经面世,便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之一,曾荣获“ 爱默生”奖。该书阐述了他对爱与意志的心理学意义的看法, 分析了爱与意志、愿望、选择和决策的关系,以及它们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。
写完这本书两年后, 他娶了第二任老婆……十年后,又离了。1988 年,再娶第三任。一起过了六年,就…过世了。
埃里克森
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,爸妈就离婚了,亲爸跑路了。3岁时候生病,妈妈带他去看儿科,医生名叫赫姆伯格,他的病看好了,妈妈和这个医生搞到了一起,成了他的后爸。苦命人埃里克森长大后给自己取名埃里克 · 埃里克森, 看英文:Erik Homberger Erikson, 意思是他是埃里克的儿子,中间那个是后爸的姓氏。
虽然后爸的姓氏进入了自己的全名,但埃里克森( Erik Homburger Erikson)还是用名字告诉了后爸,虽然你现在给我当爹, 但我Erikson,仍是Erik 的儿子。不过,亲爹后爸,我到底是谁? 这个问题萦绕埃里克森一辈子,后来就专门研究青少年的“ 我是谁”了,提出了著名的“ 自我同一性”理论!!!
萨提亚
就是那个现在很火的萨提亚家庭疗法的创始人!!!20岁时就已是一位小学校长了。受过精神分析训练开始搞咨询,觉得不过瘾就创建了家庭治疗,老了之后想明白了重点搞企业啊、政府啊之类的商业培训, 近年来进入中国大陆市场,不与高校接触,主要走市场培训路线。
名家出道都是因为遇到好病人,萨提亚也是。一个精神分裂症少女,萨提亚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有好转了,不久复发,一打听她妈有问题;处理一下有好转,然后过一段又复发,原来她爸也有问题。 ———这个奇葩家庭怎么回事啊, 一研究,萨提亚家庭治疗诞生了。
萨提亚搞家庭治疗,但是自己家庭生活一般,离过两次婚。一次家庭治疗训练中,有人问萨提亚,“ 你自己离婚过两次,怎么能指导家庭治疗? ”———萨姐很潇洒:“ 我就是从这种经验中学习的。”